您的位置: 湘华财网主页 > 科技 > 正文 >

西安老街典故:炭市街、盐店街、庙后街、红埠街、正学街、案板街

发布时间:2020-07-26 07:41:21   来源:互联网   阅读:-
西安老街典故:炭市街、盐店街、庙后街、红埠街、正学街、案板街

东大街:是西安城钟楼至东门(长乐门)这一段的大街,隋朝时期修建大兴城,此街位于皇城东墙南门景风门内外两侧,名景风门街。明初扩大西安府城,始统名东门大街。清朝在秦王府基础上修建满城,此街又称顺城街。民国二年九月,张凤翔督陕拆满城,利用赈陕款对此街大加修筑,取名中山大街,1953年拓宽,改名东大街。

西大街:是西安城钟楼至西门(安定门)这一段的大街,位于隋朝大兴城皇城中心大街第四横街西段,是唐朝六部衙门之地,唐以后,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的地方首府永兴军路、奉元路、京兆府、西安府、长安县署等重要衙署均设在西大街街北侧,明神宗万历年十年始称西大街 ,建国后1966年曾改名“反帝路”。

西安老街典故:炭市街、盐店街、庙后街、红埠街、正学街、案板街

南大街 :是西安城钟楼至南门(永宁门)这一段大街,最初为隋唐皇城安上门街。宋至元仍称安上街,明初改筑南门,朱元璋钦定南门为“永宁门”,意为南方永远安宁,此街也就称南门大街,民国初年改称南大街 。

北大街:是西安城钟楼至北门(安远门)这一段大街, 隋唐时代,此街是皇城内安上门(今南门)与长乐门(今北大街中段光辉巷西口)之间的一条大道,名安上门街。明洪武七年扩建西安府城,北城墙北移800米,街随城向北延伸,在街北修筑了北门,朱元璋钦定为安远门。清代南段称钟楼北大街,北段称北门大街。民国25年统称北大街。解放后1966年曾改名“延安路”!

西安老街典故:炭市街、盐店街、庙后街、红埠街、正学街、案板街

案板街 :南起东大街,北至西一路,元代称南巷,清顺治年间因有售案板店铺而改名案板街。 1966年曾改名“工农街”,大名鼎鼎的易俗社就坐落在案板街中,现在是西安大名鼎鼎的手机一条街。

梆子市街: 隋唐时期,这里属于皇城,是司农寺草坊所在处,今东梆子市街所在地,在唐代有寺院,据明代《古今事物考》中记载,当时的政府定期给收养孤老的寺院拨付口粮,寺院则每天提供两餐,开餐时以敲击梆子为号。由于这座寺院里常常响起梆子声,人们便将其称作“梆子寺”,后演化为梆子市街。东梆子市街东起五星街西口,西止西梆子市街东口,相传清咸丰年间形成街市,1966年曾改称五星街西段。 西梆子市街东起东梆子市街西口,西止南马道巷,明清此街称油巷,民国年间称大油巷,1966年曾改称“五星街西段”。

西安老街典故:炭市街、盐店街、庙后街、红埠街、正学街、案板街

炭市街 :炭市街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,当时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街,解放前即为干果海味市场,改革开放后以海鲜市场称雄西安。

广济街:唐代街北端北侧有唐承天门,此街为承天门大街,相传宋代因附近有广济渠而得名广济街。南广济街北起北广济街南至南院门西口,元代称药市街,为中药集散地。明清时称南广济街,南端称五味十字,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,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。北广济街因 明清时期将西大街南侧的药市街改为南广济街,遂将此街改为北广济街。建国后,1966年南北广济街曾改名为“风雷路”。

红埠街:东起二府街西口,西至教场门东口,此街位于隋唐宫城广运门外东西横街上,广运门之东为承天门,唐乾宁二年握有重兵的王行实、李继鹏两派在争夺劫持皇帝的战斗中,承天门城楼被李继鹏焚烧。因原宫城城墙为红色,又经大火焚烧,形成许多红色土丘,清代称红阜街,民国初年开始写成红埠街。建国后,1966年曾改名“红卫街”。

西安老街典故:炭市街、盐店街、庙后街、红埠街、正学街、案板街

盐店街:清同治四年始建,以官盐店设此而得名。清末民初,当局无法偿还外债,在此街设官盐店,实行盐业管制,由英美日法俄五国在此街设立银行,直接收盐税以抵欠债。1966年改名“红心街”。

二府街 :东起北大街,西至红埠街,二府街在宋代名顺城巷,因明初秦王朱樉次子的府第在此而故称二府街,建国后,1966年曾改名“红卫街东段”。

三学街: 位于西安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。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。唐代这一带为太庙,唐末太学迁至此,前院为孔庙。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,此街名南城巷。明代前长安县学在西关,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,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,今县坡巷,明成化七年移府学东侧。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,称为府学巷,长安学巷,咸宁学巷。此街因北侧有此三学,改称“三学街”。

四府街:南起小南门,北接琉璃街,明洪武年间,因街上有秦王的第四子府而得名 四府街。1938年后,为纪念辛亥革命元老井勿幕,改名为井上将街,又名为勿幕街,建国后,1953年改为南四府街、北四府街。1966年曾改名“红缨街”。

西安老街典故:炭市街、盐店街、庙后街、红埠街、正学街、案板街

正学街:正学街北接西大街,南临马坊门和南院门,明朝时期此地有正学书院,系宋大儒张载讲学处,清代仍设为书院,清代时,因此街有多家毛笔店铺而得名笔店巷。1932年,因西侧原有明代的正学书院而改名正学街,1966年曾改为“反帝一巷”。

甜水井街:南起含光门外,北止含光街南口。宋《长安志》记载:唐代门内大街称含光门街,街侧有鸿胪寺和鸿胪客馆。元《类编长安志》:元代称含光街。明代为含光坊。《类编长安志》载:此坊有井水极甘美,以供内厨。开元中,日以骆驼驮入大内,以给六宫。故称此井为御井。清康熙年间因此处井水甘甜得名甜水井街。晚清军机大臣赵舒翘赵家大院就在甜水井街,建国后,1966年曾改名“前卫路”。

西安老街典故:炭市街、盐店街、庙后街、红埠街、正学街、案板街

湘子庙街:据元《类编长安志》:“安上门(今南门)内街西有唐末迁来的杜祁公(杜佑)祠,俗呼为嵇康庙”。宋志称杜相公庙,明代在街东段建为湘子庙,街随庙名,称大湘子庙街,偏西南街称小湘子庙街。1966年此街改为“东升街”。

报恩寺街:东起太阳庙门西口,西止西甜水井街东口。唐中宗时辟鸿胪寺一角在皇城第七横街修懿德寺,清代雍正年编的《陕西通志祠祀》报恩寺条载:“元至元中赐平章也先捏夫人也鲁为花圃,尝见白石像放光,因舍为寺。”初敕额 “大兴国报恩寺”。明初称报恩寺。明洪武年间,因此地有报恩寺而得名报恩寺街。

庙后街:东起北广济街,西止洒金桥南口,位于“都城隍庙”后,传说西安城隍庙都统西北,所以称“都城隍庙”,因位于城隍庙后而得名庙后街。庙中传说有薛仁贵、薛丁山牌位和“铁丘坟”,系薛家被满门抄斩之地。建国后,1966年曾改名“红歌街”。

推荐阅读:骁龙660

(正文已结束)

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

关于我们 - 联系我们 - XML地图 - 网站地图TXT - 版权声明
Copyright.2002-2020  湘华财网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